主要观点:
科技观点每周荟(通信)。
上周,中国联通发布《中国联通毫米波技术白皮书 V3.0》,更新 5G-A 时代毫米波总体规划。 中国联通将分三阶段实现毫米波网络能力部署: 2023 年视频率政策情况,进行毫米波网络场景化部署试验; 2024年进行 R18 等关键能力试验验证; 2025 年进行毫米波创新应用部署。
5G 毫米波将发挥大带宽低延时优势,市场有望逐渐起量。 5G 毫米波典型的应用场景主要有热点流量覆盖、企业专网应用、用户 FWA几种。 根据 Technavio, 2021 年全球 5G 毫米波市场规模为 6.7 亿美元,并将以 31.8%的 CAGR 在 2026 年达到 26.8 亿美元,其中 39%的增长贡献来自北美市场。随着未来毫米波频段使用许可的发放,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毫米波市场。
5G 毫米波产业链变化:频段提升、波束赋形和大规模天线阵列。 架构方面, 混合波束赋形将广泛采用;材料方面,基站射频前端将综合使用 Si/SiGe(主要用于皮基站级别)、 GaAs(小基站)、 GaN(宏基站),而终端射频前端未来一段时间还将以 Si 基为主;芯片方面, 毫米波增加了变频环节, 对于射频前端芯片如 PA、 LNA、移相、衰减、开关芯片以及数模转换/模数转换芯片的用量也将较 Sub6G 基站增加;天线方面, 多波束天线设计将成为主流, RFIC 与天线合封的毫米波模组将成为基站重要组成部分。
通遥一体技术有望带来更多应用场景,毫米波联通地面基站与低轨卫星互联网。 随着通信频段提升, 通信与感知一体化或成为无线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空天联合组网是 6G 通信重要特性之一,频段的相近令低轨卫星互联网和 5G 毫米波在芯片、器件方面实现共享,有助于降低产业链成本,更重要的是 5G 毫米波为卫星互联网大大拓展了覆盖范围(室外到室内),而卫星互联网为 5G 毫米波基站减少了部署成本(使用卫星中继可减少基站密度)。
投资建议
本周专题: 联通最新 5G 毫米波技术白皮书表明毫米波有望在 2025规模部署, 参考 Sub6G 发展经验,我们认为国内牌照有望于 2023年底或 2024 年发放,市场将首先开启拔估值行情,主设备商板块尤其受益,建议关注中兴通讯、信科移动。 5G 毫米波产业链在设备形态、芯片材料、芯片架构等方面均发生变化,我们认为第三代半导体、异构集成封装、射频前端、变频/频综组件、小基站、前传光模块、高端测试仪器等领域有望受益。
1) 毫米波基站芯片将更多过渡到 GaAs/GaN 功放、 MMIC 等,终端芯片前期以硅基为主, GaAs 有望批量。国内三代射频半导体 IDM双龙头 13 所/55 所表现出极大优势,建议关注国博电子、中瓷电子以及三代半代工平台三安光电、海特高新等。2) 5G 毫米波与军用相控阵雷达具有非常相似的技术原理、系统设计,未来发展趋势也同样向集成化、大规模阵列发展, 3D 异构集成封装技术成为共同趋势。国内相控阵雷达产业链公司具有切入 5G 毫米波能力,建议关注铖昌科技、臻镭科技、振芯科技、雷电微力、盛路通信等。
3) 5G 毫米波室内为重要应用,小基站市场规模将加速扩张,通信pRRU 与汇聚单元间前传光模块速率或提升,建议关注小基站、室分、光模块相关供应商。
4) 5G 毫米波测试仪器高频高精度,技术门槛大幅提升,国产替代亟需突破,通信设备厂商研发投入加速高端仪器采购,建议关注鼎阳科技、坤恒顺维、普源精电、优利德等。
2023 1 月投资建议:近期疫情政策转向、国内疫情过峰对市场风险偏好形成一定压制,参考海外经验,我们认为“阵痛”后市场将更快迎来修复,我们看好 2023 年数字经济主线下通信和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短期来看,我们建议关注受疫情影响较小的现金流类型公司,如运营商、 IDC 板块等。中期来看,围绕疫后修复主线,建议关注 B 端产业数字化投入和 C 端消费复苏相关的标的,如智慧煤矿、工业互联网、无人零售、物联网模组,相关标的如北路智控、科达自控、映翰通、三旺通信、移远通信、广和通、美格智能、移为通信等。长期来看,建议下半年回归景气主线,关注“科技+能源+国防”安全,如通信芯片国产替代、通信+新能源、国防信息化板块。
风险提示
疫情反复影响经济复苏,毫米波牌照发放时间延后, 毫米波前期投资回报比不理想导致运营商投资不及预期,中美科技摩擦影响供应链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