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产注入的题材
在股市有效供给不足的背景下,管理层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文简称国资委)推动央企的整体上市,加快央企的优质资产证券化进程,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尽快做大、做强央企,实现大股东、中小股东和管理层的多赢局面。这为央企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带来长期的利好,作为国民经济利润的主要实现主体,无疑是最值得投资的对象之一。
对资产注入题材的炒作主要是基于上市公司业绩外延式增长的预期。从已经股改的个股来看,有一些公司大股东在股改方案中明确承诺在完成股改后未来的两年内将优质资产逐步注入上市公司,这样对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能力将有较大的提高。
上市公司业绩水平的整体提升是支撑牛市行情的核心动力,而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间发生的注入优质资产的行为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外延式业绩增长的动力。从市场热点看,大股东资产注入题材股正在形成一浪又一浪的上涨风暴,资产注入题材股的行情可望继续深入发展。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上市公司大股东和中小投资者拥有一致的价值评判标准,尤其是股权激励、市值考核等配套措施的逐步落实,将大股东、流通股股东以及公司高管等各方利益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看法和态度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大股东将更关心公司的价值提升、业绩增长、市场形象及股价表现,有动力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中,切实提高公司的投资价值,分享股价上涨带来的杠杆财富效应。
对于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可以将大量的场外优质资产通过证券市场实现资本化、证券化,再通过股价上涨和市值提高来实现股权价值最大化,故上市公司将逐步成为大股东资产注入与业务整合的平台。当然,中小投资者也能从中分享到实质性利益。在资产整合的背景下,注资型重组将塑造完美财富神话,给个股带来的中长期想象空间巨大。
二、资产注入的方式
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注入资产作为股改对价,例如:洪都航空(600316)、贵研铂业(600459)。
2.定向增发或自有资金收购大股东优质资产,例如:云南铜业(000878)。
3.大股东通过资产置换偿还历史欠款,如:中国武夷(000797)等。
4.借壳上市,例如: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
5.通过吸收合并的IPO方式引入新的上市公司资产,例如:上港集团(600018)。
6.控股股东变更所引起的优质资产注入,例如:中粮地产(000031)等。
其中,以定向增发形式实现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是市场最主流的资产注入方式。在定向增发中,有能力的控股股东可能借此整体上市,没有能力整体上市或上市意愿不强的控股股东,则通过注入优质资产或者对其进行资产重组而使上市公司提升盈利能力,基本面发生根本改变。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将会给上市公司业绩带来提升,从而改观公司的基本面。
在资产注入下,公司基本面得到大幅改观的同时,也对未来公司业绩上的提升提供强大保障。从年报公布的情况看,相当多公司业绩的提升都来自新的资产注入,这种局面有望随着股改等制度的不断完善,在未来市场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全面展现。
三、资产注入题材股的炒股技巧
资产注入带来的业绩惊喜无论是对追求长期投资价值的机构投资者,还是对于短线活跃的投机资金,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统计显示,有资产注入、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等题材的公司,平均价格涨幅接近100%。中国卫星、贵航股份等资产注入题材股涨幅更是达到了400%,从中可见这一板块的巨大爆发潜力。
大股东资产注入的模式正在不断地被用在上市公司资产改善上,而与此同时伴随着的正是二级市场上市公司股价腾飞的财富效应。在沪深股市不断走牛的大背景下,资产注入题材股有望继续成为后市行情炒作的重点目标,而优质资产注入题材也将成为下阶段市场上涨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1.密切关注的个股在对资产注入题材股的机会挖掘方面,投资者应密切关注两类个股:
(1)控股股东拥有优质资产的上市公司。
(2)已有注资信息且股价尚未被进一步挖掘的个股。部分注资概念股由于注入的资产短期内可能不会迅速产生效应,因此,股价反映不是太激烈,但由于该类个股受当地政策的扶持,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是相对乐观的。
2.重点关注的个股对于投资者而言,并非所有的资产注入题材股都可以获得市场的认可。只有那些能够提高上市公司业绩的资产注入才有实际投资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对业绩提升有比较明显作用的资产注入或定向增发题材股才值得重点关注。
3.把握介入的时机对资产注入题材股的操作还需把握介入的时机。如果股价已经有较大的涨幅,说明市场已对该类个股的资产注入题材提前反应,则不宜追高操作。
综合而言,资产注入题材股已经成为市场不可忽视的热点,该类个股股价往往会因资产注入题材而在短期内有突出表现,甚至持续走高,其蕴含的巨大投资机会无疑值得投资者去逢低把握。
选择未来大有前途,却尚未被世人察觉的潜力股,长期持有。每日密切注视经济与股市行情的变动,而且自己下工夫研究。在耐心等待股价上升的同时,防止市场突变,错失卖出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