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PDF] 通信:卫星互联网设备纳入进网许可管理,产业链再迎加速

>>查看PDF原文

  事件回顾

  工信部2月6日发布了《关于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制度若干改革举措的通告》,将卫星互联网设备、功能虚拟化设备正式纳入进网许可管理。这是按照2022年9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22〕31号)要求,将指导意见落实到改革举措和实施细则。

  卫星互联网设备是指基于卫星通信技术完成数据交互,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的新型网络设备。卫星互联网是继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络之后新兴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是全球信息通信网络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对卫星互联网设备进行许可管理是为了保障电信安全,预计我国低轨通信卫星今年进入密集发射期,新赛道已经蓄势待发。

  市场空间和节奏,我国星网公司于2020年9月向ITU申请了“GW”星座计划,共12992颗卫星。根据ITU要求,在卫星频率和轨道申请后的七年内必须发射第一颗卫星,九年内必须发射总数的10%,12年内必须发射总数的50%,14年内必须全部发射完成。若以此下限推算,2023到2030年年均发射量为180颗以上,2030-2033年年均发射量为1700颗以上,2033-2035年年均发射量为3000颗以上,实际情况或将前低后高更加平滑,市场增速可观、前景广阔。

  行业驱动因素,1)争夺频率和轨道资源,美国starlink等海外低轨卫星互联网先发优势明显,需要加速追赶;2)补齐短板、催熟应用,星座的建设需要拥有从卫星设计、制造、发射、运营、市场应用等全套能力的组织,可以带动全产业链技术进步,实现更高级别的自主可控;3)探索6G,在未来网络演进中,卫星互联网将与地面通信网络进一步融合,逐步形成天地一体、融通发展的立体化通信网络。

  产业链痛点,一方面,国内星网面临需求不足,尽管卫星通信拥有全球90%的潜在覆盖面积,但除了军方,尚未出现很好的盈利模式和付费主体。另一方面,产业链亟需降本,目前卫星平台设计与制造能力相对成熟,各卫星总体单位差异不大,核心在于通信载荷部分的成本控制能力。

  投资建议

  纵观整个卫星产业链,根据载荷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导航、遥感和通信三大应用:

  导航领域,我国北斗导航经历了一代、二代到三代的发展,当前建设的重点是地基增强系统,而应用的核心则是与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北斗提供的是导航、授时、短报文等基础能力,未来需要和无人系统、自动驾驶、应急搜救等垂直行业结合才能迸发出更加强大的活力,推荐华测导航、移远通信、美格智能。

  遥感领域,虽说国内遥感起步较早,但由于载荷能力的限制,下游应用很长时间局限在气象预报、土地确权等大尺度影像拍摄,从高分一号到高分七号(期间陆续发射了一批商业遥感星座),高分专项带动了整个遥感卫星分辨率、重访率等有了质的飞跃,因此,遥感应用得以在特种领域、应急管理、新型测绘乃至城市治理中得以应用,未来几年卫星遥感的应用主力军会由国家部委层面下沉到县级市、地级市,市场规模面临大幅扩容,推荐航天宏图,建议关注中科星图。

  通信领域,低轨卫星互联网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应用价值则是在此次俄乌战争中得到了催熟和放大,低轨通信卫星与遥感、导航卫星不同,单颗遥感卫星就具备业务能力,几颗到几十颗导航卫星也可以产出经济效益,低轨卫星互联网则需要至少上百颗星组网以后才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认为卫通的机会较长时间内将聚焦卫星制造环节,尤其是卫星载荷制造及相关配套企业,推荐光迅科技,建议关注铖昌科技、复旦微电、光库科技、创意信息等。

  投资建议

  国内卫星互联网建设不及预期。

>>查看PDF原文

关于作者:

交易自己的交易,制定自己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