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与三问:电子内窥镜设备在微创手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医生传输清晰的患者体内影像,便于术中观察、病灶导航、以及诊疗操作。以镜体是否弯曲和进入人体的方式可以将内窥镜分为硬镜和软镜。一方面,作为高端医疗设备,国内内镜市场无论软硬镜,均长期被海外巨头把持。另一方面,国家政策鼓励国产设备并从注册端到采购端均有所倾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内窥镜赛道能否成为下一个国产替代的前期价值洼地?”本篇报告将重点围绕内窥镜产业三大核心问题来做解读:1)技术层面,软硬镜设备的技术趋势以及国产龙头的技术水平如何?2)市场层面,行业驱动力以及软硬镜市场分别规模几许?3)海外复盘,战略上的启示以及国产内窥镜设备制造企业后续将如何成长?
技术趋势篇:逐步突破技术封锁,向国产替代迈进。硬镜和软镜的技术侧重点略有不同。硬镜上游同质化严重,中游整机厂商相对更加注重内镜的摄像系统。核心技术侧重点集中在荧光、3D、4K这些软硬件集成下的图像处理功能。整体硬镜技术趋势主要集中在1)图像传感器方面,CMOS逐步取代CCD,为国产替代奠定基础;2)AIISP图像信号处理方面,AI+图像处理分析会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3)荧光内镜方面,荧光处理系统是全球性的技术迭代趋势,国内有望迎来龙头品牌;4)镜体方面,硬镜镜体的技术壁垒在于光学工艺和精密制造。进口厂家凭借先发优势,对镜体和摄像系统达到了全面覆盖。国产目前还以少数科室为主,正在加速实现全品类覆盖;5)整机方面,加速研发和差异化创新将加快国产替代进程。国产整体性价比显著,创新图像处理技术可提升整机议价能力。软镜产业链比硬镜更为复杂,涉及多模块和零部件的自主制造。核心技术侧重点集中在超声、放大、电子染色技术等图像处理功能以及镜体操控的灵活性。整体软镜技术趋势主要集中在1)图像处理器方面,国产电子染色技术已突破NBI专利垄断;2)放大方面,国产开立、澳华逐步缩小与进口的差距;3)一次性软镜是未来器械创新的确定性方向,国产厂商加速布局;4)超声助力精准诊疗,国产具备核心竞争力;5)镜体方面,软镜镜体趋势上追求极致操控性,进口与国产品牌之间的隐形差距凸显。此外,进口比国产的镜体覆盖面更广,国产品牌也正在加速覆盖;6)整机方面,国产性能逐步追赶进口,性价比显著,未来预计将持续放量增长。国产硬镜和软镜都在追求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在技术上进行差异化创新以加速国产替代化进程。
市场格局篇:百亿级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内窥镜市场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1年国内市场规模(出厂端)为250亿元左右,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600亿元,中国市场也将在2030年成为全球内窥镜第二大市场。主要驱动力来自1)我国政策鼓励国产设备,从注册到采购端均有倾斜;2)微创大时代加速来临,拉动内窥镜上游制造企业规模增长;3)早筛渗透率的提升,激发中高端内镜整体需求;4)分级诊疗政策推升基层医院设备需求+内镜医生需求。此外,我们搭建量价模型,根据各级医院数量、微创渗透率、科室平均配置硬镜数量、单台主机配备镜体数量、主机及镜体的单价、更换周期以及国产化率的假设,测算2030年中国硬镜市场有望超过120亿元。根据软镜渗透率及一些假设,测算2030年中国软镜市场同样有望超过120亿元。从竞争格局角度,硬镜和软镜2021年国产化率分别为15%和8%。目前在行业发展初期,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未来看好国产替代空间,大浪淘沙优中选优。
海外复盘:成长之路启示与估值探究。奥林巴斯、史塞克、卡尔史托斯(未上市)分别为三家国际内窥镜巨头。2021年内窥镜业务体量奥林巴斯和史塞克分别为61和21亿美元。三家各有所长:奥林巴斯主攻软镜,硬镜也有涉猎。史塞克主攻硬镜,硬镜占其总营收的13%。卡尔史托斯主攻硬镜,软镜占比较少。通过复盘比较,我们认为国产企业可以从以下5点探寻成长方向:
1)建立产品梯队:高端打开口碑+中低端高性价比产品抢占市场份额
2)以创新方案解决临床痛点:关注客户需求,通过并购和持续性研发投入保持产品生命力
3)强大服务网络以带动销售:全球范围内开设培训站点,通过培训医生增加产品粘性
4)国际化出海打开增量市场:率先进入新兴市场与医生建立信任关系
5)加大直销提升收入:份额上升后可加大直销客户通过经常性收入提升客户黏性
对硬镜而言,国内海泰新光远期尚不足以对标史塞克21亿美元的营收,故从国内市场需求端出发,测算企业远期总营收,再分业务线分部进行可比估值。经测算,如果海泰新光远期硬镜收入做到45亿元左右,那么估值上限在250亿元左右(PS:5.4x左右)。如果能够维持63%左右毛利率、40%左右净利率,那么预计公司估值可以达到700亿元左右(PE:39.5x左右)。
对软镜而言,国内开立医疗远期尚不足以对标奥林巴斯49亿美元的软镜营收,故从国内市场需求端出发,测算企业远期总营收,再分业务线分部进行可比估值。经测算,如果企业远期软镜收入做到25亿元左右,那么来自软镜部分的估值上限在85亿元左右(PS:3.5x左右)。如果能够维持68%左右毛利率、17%左右净利率,那么预计公司软镜业务部分的估值可以达到110亿元左右(PE:26.5x左右)。加上其他的业务线的估值,整体远期估值预计在300-500亿。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标的开立医疗、澳华内镜、和海泰新光。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政策风险政策风险、研发不及预期风险、出海不及预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