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行业供需共振,进入收获期
近年来,多款国产战鹰接连官宣换装国产发动机。2022年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歼-20飞行员更是透露参加此次航展的歼-20已全部换装“中国心”。多型战斗机、运输机陆续接连换装,证明了我国国产发动机已具备了稳定、可靠的产品,具备了大规模列装的条件。
过去较长时间,航空发动机技术是制约我国航空业发展的一大短板。经过66年的发展历程,国产航空发动机从仿制、改进改型到独立设计制造,走过了艰辛的发展道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军用航空发动机方面,我国基本形成了自主保障能力,以“太行”系列为代表的三代航空发动机稳定交付,四代机研制、五代机预研加速推进。民用航空发动机方面,活塞、涡浆、涡轴发动机自主化率较高,其中涡轴航空发动机部分机型具备了国际竞争力;此外,装配民机的“长江“系列发动机研制也有了不错的进展。
与此同时,航空发动机供应链也发生了较为可喜的变化,一方面以航发集团为代表的“国家队”发挥产业链“链长”带头作用,采用“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式”战略,逐步培育完善供应体系;同时,航发集团通过成立航发资产公司、下设航发基金等举措,以资本为纽带,围绕原材料、生产设备、军工电子、小型航空发动机等多个产业链环节进行了布局,形成产业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民参军企业越来越活跃,具体表现为航空发动机相关民营企业数量增加、规模增大、配套层级提升,成为了产业中的有生力量,与体系内企业协同互补,共同推动航空发动机产业链朝着更有韧性、更有弹性、更加安全、更有效率的方向良性发展。航空发动机产业迎来了供需共振的发展机遇,进入行业收获期,投资价值也随之凸显。
多因素共驱军机航发先行放量,商发并举打开市场空间
①新机列装:军机的规模性增长及结构性升级
目前我国军机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实现了航空装备跨越式发展,但总体列装数量和代际更替都与军事强国有着不小的差距,存在装备总量少,各机型发展不均的问题。预计未来我国军机市场的空间将不只是规模性的,结构性的转变也在同步推进,随着国产发动机的稳定交付及新型号的不断推出,未来我国列装新机将主要走使用、维护、保障国产发动机的道路,新机列装将有力带动航空发动机的新增需求。
②国产替代:航空发动机仍为军贸进口最大品类,存在进口替代空间;此外,部分产品有望实现军贸出口
过去二十年,航空发动机仍旧是军贸中进口最多,且出口极少的品类。从军贸数据来看,中国2017年-2021年军贸进口中发动机占比最高,达到54.21%,仍旧是我国军贸进口最多的品类。2012-2021年发动机进口数据相比于2002-2011年大幅增加203.84%,而与之对应,我国的航空发动机极少。
随着我国航空发动机自身能力的补足,作为国家战略产品,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的国产替代将持续深化,预计军贸进口将持续减少并朝着完全自主供应目标发展;同时,部分产品有望随着飞机或单独出口,打开军贸的市场空间。
③消耗属性一存在备发、换发的持续需求
航空发动机从一定程度上具备消耗属性,在飞机使用周期中,需要换发和维修,尤其是练兵备战、实战化训练的频次增加,损耗和换发需求将更大,为航空发动机提供了持续需求。
④国产商发一国产飞机的“中国心”,打开增长第二曲线
2022年9月29日,国产大飞机C919取得型号合格证,拉开国产民机大时代的序幕。与之配套,我国国产商发针对中国商飞的飞机产品共规划了三个产品系列,其中“长江”1000配装C919大型客机、“长江”2000配装CR929宽体客机、“长江”500配装ARJ21支线客机的改进型。
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虽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且已经呈现提速态势,短期内可能会有小批试制订单,但距离批量生产仍需要时间。
至2027年,军用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人民币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形成了到2027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近、中、远目标梯次衔接的新“三步走”战略安排。我们将中短期测算的维度放在2022年一2027年,根据不同的主机厂对应的机型发展进行预测,预计至2027年,军用航空发动机的市场规模约为977亿元—1256亿元。
未来20年,我国商用航空发动机年均市场规模约为140亿美元—210亿美元
商用航空发动机市场空间方面,结合中国商飞于2022年11月发布的未来20年商用航空飞机市场预测,我们预计2022-2041年全球市场未来20年民用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为12804-19206亿美元,年均市场规模为464-64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未来20年民用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为2802亿美元4203亿美元,年均市场规模为140亿美元—210亿美元。
投资主线建议
①主机厂新型号产品逐步成熟,期待盈利能力提升虽然我国航空发动机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新产品陆续定型量产,但以航发动力为代表的的主机厂盈利能力和利润率并不高,尤其近五年,毛利率呈现下滑的趋势,呈现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净利率与国外相比也明显偏低,以2021年为例,航发动力净利率仅为3.61%,而GE航空净利率为13.52%、赛峰集团则达到了18.04%。随着公司产品成熟度提升,成本工程取得成效,规模效应显现,主机厂盈利能力有望提升,为业绩带来较大的弹性。
相关上市公司:航发动力(600893.SH)、航发控制(000738.SZ)。
②小核心、大协作深化,关注产业链拓展取得新市场空间的企业
按照“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发展策略,主机厂聚焦核心能力,并将通用性强、市场竞争充分的零部件加工、工装制造、部组件装配、设备维保等业务转向社会企业配套,培育安全性强、弹性高的供应体系,发挥社会化产能优势,实现产业链能力的快速提升。截至2022年5月,航发集团外部配套率为27.8%,与成飞集团外部的配套率75%(2020年底数据)相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今年以来,多家企业开始密集通过新设公司、合设公司等形式,进行产业化延伸,企业通过内生+外延,完善产业链,巩固核心能力,提升配套层级,持续提升竞争力,有望成为行业重要投资逻辑之一。
相关上市公司:钢研高纳(300034.SZ)、图南股份(300855.SZ)、华秦科技(688281.SH)、锻造产业链相关上市企业
③专注关键技术,在细分领域(如先进材料、叶片、增材制造等)上取得突破的体系外企业,有望高筑行业壁垒,形成稳定配套
一般而言,民营企业技术和资金实力相对有限,在大型航空发动机整机上较难取得突破。但航空发动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技术一直处于送代更新中,体系外企业可结合自身的优势,在航空发动机的核心环节、新工艺、新材料等细分方向重点研发投入,这些环节一旦取得突破、将形成较高的壁垒,既有力地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将为自身带来稳定且丰厚的回报
相关上市公司:钢研高纳(300034.SZ)、西部超导(688122.SH)、宝钛股份(600456.SH)、华秦科技(688281.SH)、航亚科技(688510.SH)、应流股份(603308.SH)、万泽股份(000534.SZ)、铂力特(688333.SH)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