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点
CPU是底层硬件基础设施中的核心,当前主流芯片架构为ARM和X86,均为国外主导,芯片国产化率较低。“十五”期间,国家启动发展国产CPU的泰山计划,863计划也提出自主研发CPU。2006年核高基专项启动,国产CPU领域迎来新一轮的国家支持,鲲鹏、飞腾、龙芯、兆芯、海光、申威等一批优质国产CPU厂商快速崛起。
海光信息和兆芯采用x86架构IP内核授权模式,可基于公版CPU核进行优化或修改,优点是性能起点高、生态壁垒低,缺点是需要支付授权费、自主创新程度较低。海光最新一代CPU已接近国际同类高端产品水平,并兼容x86指令集,具备较高的应用兼容性和较低的迁移成本,在电信、金融、互联网等领域优势显著,其与第一大股东中科曙光的高效协同为公司产品放量打下了深厚基础。
华为鲲鹏和天津飞腾采用ARM指令集架构授权,可自行设计CPU内核和SOC,也可扩充指令集,自主化程度相对较高。华为鲲鹏920处理器是业内首款7nm数据中心ARM处理器,非X86架构芯片中鲲鹏920芯片在算力维度方面优势领先,且发展至今已经达到可以与X86芯片相匹配的性能。鲲鹏计算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涵盖全栈IT基础设施、行业应用及服务。飞腾则基于PKS体系,在党政信创领域市占率领先,市占率高且产业链更为完整。
龙芯中科采用自研的LoongArch指令集,拥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可靠性,其秉承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的运营模式,从指令集/IP核授权、到芯片级/主板级开发以及系统内核应用等方面对生态伙伴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支持。申威采用自研的申威64位指令集,重点应用于特种领域,努力实现在国防和网络安全领域芯片的自主可控。随着其产品技术的日益成熟,其生态也不断趋于完善。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在国内CPU领域中应优先关注厂商的生态建设,即解决“可不可用”的问题,其次再重点关注其性能,即“好不好用”的问题。综合以上分析,建议关注华为鲲鹏产业链、中国电子飞腾产业链和具备生态优势的海光产业链。
风险提示
研发进度不及预期;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