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价值重估之路正在开启。近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提到“目前国有上市公司和上市国有金融企业市值占比将近一半,体现了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地位”,“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一方面要“练好内功”,加强专业化战略性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公众公司意识,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地认识企业内在价值,这也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应有之义”。今年5月27日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要求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旗舰型龙头上市公司,努力推动上市公司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相匹配,积极维护股东权益,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企业的支柱地位在建筑类行业中尤为突出,我们以11月23日的收盘价对申万建筑装饰行业公司市值进行分析,发现央企市值占行业比重近6成,合计央国企市值占比将近8成,在建筑行业中地位凸显。
建筑央企项目优、资金足,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建筑央企对于其他企业具有多维度的显著优势,建筑央企资质齐全,同时技术也更加全面,具备承接各类复杂或大型工程的能力,建筑项目招标通常较为重视项目经验,因此大型央国企在获单能力方面“强者恒强”。此外,在资金方面,建筑央企回款能力更强,融资成本更低,通常能够更加有效地形成项目资金循环,我们对比今年三季报央企、国企与其他企业在申万二级行业基础建设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发现基础建设行业中,央企的平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124,优于地方国企的179和其他企业的475,在此背景之下,央企新签订单的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CR4从15年的20%提升至22年三季度的30%;CR8从16年三季度的30%提升至22年三季度的41%,集中度上升趋势显著。
涉房央企拿地质量高,支持再融资助力扩表及资金周转。今年地产整体处于下行周期,民营企业流动性持续承压,在土地市场参与度持续下降,部分涉房建筑央企拿地向一二线优质土地资源倾斜,同时积极并购市场上具有优质资源的企业。以中国建筑为例,中国建筑22年前三季度主要集中在一线及强二线城市新购置土地,在北京、上海、济南及新加坡等市场获得多个优质地块,同时把握行业优质收并购机会,在上海、广州、成都投入并购资金超百亿元。此外,证监会此前允许部分存在少量涉房业务但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在A股市场融资,上市涉房企业再融资得到支持有利于其长期资金周转,央国企扩表能力提升。
从历史估值来看,央企已在估值底部,PB、PE均在十年低点。长期来看,八大央企的PB-mrq和PE-ttm持续走低,大多数央企的近10年PE、近5年PE和近3年PE依次下降,估值持续下行,当前估值水平已在近十余年的底部。从11月23日收盘价的PE-TTM来看,仅中国电建与中国能建达到10倍以上,其中中国建筑最低仅为4.05倍;从PB-MRQ来看,普遍存在“破净”情况,仅中国能建、中国电建在1倍以上,最低的中国铁建仅0.49倍。但国资委要求国央企股权类融资时PB不能低于1倍,在此背景下有望助推上市央国企估值提升动力。
央企在第二曲线不断发力,转型升级有望为建筑央企注入成长新动能。中国中铁在“十四五”期间将做大相关新兴业务,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其中其水利水电业务增长迅猛,2022年上半年其水利水电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742.2亿元,同比增长819.7%。中国铁建明确将紧跟国家水网建设规划,聚焦“双碳”战略,以抽水蓄能和海上风电市场开发为突破口,加快进军水电、风电等领域,水利电力工程订单实现快速增长。除中铁与铁建在水利水电业务寻求突破外,中国建筑、中国交建在智慧城市、绿色建造、城市更新等寻求新的市场成长空间,近日中建组建中建科创,聚焦“双碳”和数字经济领域,坚持市场化、产业化方向,以培育“专精特新”“高精尖特”企业为重要路径,推动公司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央企在固守主业的同时不断多元化发展新兴业务,优化产业结构,综合价值将进一步巩固。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综合性龙头建筑央企中国建筑,交通强国下关注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交建,新能源电力快速发展下建议关注中国电建、中国能建,新材料产业建设持续扩大下建议关注中国化学,考虑地方基建实力较强的背景下建议关注四川路桥、山东路桥等地方国企。
风险提示:房地产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基建投资下滑、疫情扰动工程进度。